與封裝膨脹系數(CTE)匹配的封裝基板
AMP 工藝制作CTE匹配封裝基板
普通IC封裝及系統級封裝都需要套用到多種不同材質的原料。 這給設計者和芯片封裝代工廠都造成了很多嚴峻的挑戰,如不同材質造成的內部熱應力對生產良率以及產品壽命的影響。
AMP工藝是可以有效的減少封裝的這種特殊復雜性,其可以用作基板材料來減緩不同材料-芯片,金屬原件等之間的不同熱膨脹系數造成的應力。另外AMP是一種中等級別的互聯技術, 其可以達到線寬間距(L/S) 都是25微米,TMV 的寬深比達到1:10. 從這個角度來看,AMP 是可以作為FR-4基板的替代方案。作為再布線層(RDL)的制作方式, 用于扇出型晶圓級和扇出型板級封裝生產工藝中。(fo-WLP/ fo-PLP)
相對于傳統的封裝集成天線技術,AMP工藝擁有很多優勢:
- 減少20%的封裝引腳,更小的過孔和孔焊盤
- TMV 寬深比達1:10
- 更好的CTE 匹配程度:減少芯片和銅層之間的CTE 不匹配
- 嵌入式的導線,連接點,以及過孔焊點讓封裝整體外形統一。
活性模塑封裝(amp)僅需三步工藝就可在環氧模塑表面形成RF器件
- 特殊開發的環氧模塑料(EMC),一般是顆粒料或餅料。
- 選擇性在EMC表面選擇性激光激活,挖槽或TMV鉆孔
- 在EMC表面的激光激活部分,化學鍍金屬化。